几C是电芯工作的电流大小。1C就是一个电池(电芯)1小时从没有电到充满对应的电流大小,2C就是该(1C)电流的2倍,即意味着0.5小时充满,1/3C则是该电流的1/3大小,就是3小时充满。
最近这一年,三元和铁锂两个化学体系都已经有快充型电池已经推向了市场。快充对于改善我们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有着重要意义,而几C/几kW充电/xx分钟充满(充xx公里)的宣传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进入公众视野。
然而对于广大普通用户,甚至是很多业内的从业者来说,快充的最核心概念“几C充电”可能一定程度上90%以上的人都不见得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(根据笔者的观察),而考虑到电池快充与大家使用汽车体验的强相关性,刘博觉得有必要给大家带来一课基础科普,重点告诉大家“几C充电”到底是什么,并简单回答一些快充相关的问题。
几C充电到底是什么——基础版回答
几C是电芯工作的电流大小。1C就是一个电池(电芯)1小时从没有电到充满对应的电流大小,2C就是该(1C)电流的2倍,即意味着0.5小时充满,1/3C则是该电流的1/3大小,就是3小时充满。
比如一个10Ah的的电芯,1C就是10A -> 1小时充满,2C就是20A -> 0.5小时充满,1/3C则是3.33A -> 3小时充满。
这个也就是大家最常见的最基础的“几C充电”是什么的扫盲。它有问题吗?它没问题,也有问题。没问题在于:对于大部分普通背景的人来说,把几C搞的很明白似乎有点困难,先这样大概理解一下,总比完全不明白要强;而有问题则在于:这个解释太过简化,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。
几C充电到底是什么——高阶版回答
电流大小,充放均可。几C是电芯工作的电流大小,它可以对应充电,也可以用于放电的工况。
归一化单位,互相可比较。几C是一种归一化的物理量,10Ah的电芯的1C如上所示对应的是10A,它的2C则是2倍于10A是20A,0.5C则是10A的二分之一是5A;而如果是100Ah对应的1C/2C/0.5C的电流则分别是100A,200A,50A。所以一个大容量电芯和一个小容量电芯,其实也是可以拉出来互相PK快充/放电能力的:用几C归一化掉自己的基础容量后,互相就可比了。(大家注意,在这里我只说xC对应电流是1C的x倍,而不再说充电时间变成1C的x分之一了,原因在后面。
可以是峰值,也可以是平均值,但是请说清对应条件。在业内,当我们严谨地使用几C充/放电术语时都要把其对应的条件说清楚,从电量(SOC)的x% 充到y%,该过程中对应的平均充电电流为几C(放电同理),峰值电流为几C,而且最好说明开始和结束的温度(最起码要说开始)。
所以,你要说几C充电,得说明白对应了哪一段SOC区间,这段区间内平均几C,比如:10~80%SOC(也是业内目前最为常用的区间)我用了14min充满,那如果线性外推对应的是:14min/(80%-10%)*100%=20min对应20min从0充到100%SOC,那对应在这一段区间的平均充电倍率就是:60/20min=3C。
注意了是平均3C,但是如果大家仔细看一下上面的曲线就知道,平均3C,必然在低SOC开始段的电流是大于3C的(即峰值电流大于3C),而在后半段的实际电流则远小于3C。
目前现在各国其实对于快充如何表达,都没有法规认证上的要求。
所以啦:大家都可以相对随便的来表述——比如刚才说的5C的广告,人家在法规上还真没什么问题。
但是如笔者刚才介绍,建议是峰值要说明峰值功率/几C,然后如果是说平均几C还是要讲明白是对应的哪一段SOC电量区间中的结果,这样才严谨一些。